全球吹起獨居風 樂單族,向你招手!
3/02/2014 05:11:00 下午遠見雜誌作者: 文/高宜凡 | 遠見雜誌 – 2014年2月28日 下午2:40..
社會觀念大解放,一個人居住,不再代表孤獨,也可以是快樂生活的象徵。獨居最盛行的歐美,瑞典有多達47%的獨居戶,北歐各國、英、法、日等地,也有30%以上的獨居比率。這股風潮也吹向台灣,2010年,全台有約163萬的一人戶,10年成長近1/6。龐大單身人口造就出一批樂單族,使得獨居的品質受到重視。獨居生活正流行,樂單族向你招手,它創造了什麼新商機?又為這個社會帶來哪些改變? 一個人住的效應發酵 全球吹起獨居風 樂單一族正崛起!
來到台北市西區的捷運站附近,37歲的「鵬博音樂」負責人徐鵬博,住在這裡的頂樓加蓋小套房裡。走進他的單身小窩,立刻會注意到占滿牆面的CD櫃。從小到大,他砸了上百萬元在這上面,把單純的愛好變成職業專長,甚至因此決定創業。「當老闆的人不會有Monday Blue,因為永遠沒有下班的時候!」他笑說。
在古典樂界小有名氣的他,待過兩間大型唱片公司,三年前脫離上班生涯,創業開經紀公司,每年邀請十多名外國樂手來台演奏。趁著農曆年假,他跑了趟歐洲,一邊度假、一邊拜訪音樂家。為方便溝通,他還學過德語。
儘管當了老闆,而且老家就在台北,但從上大學以來,他一個人住已經將近20年。「不是跟家人感情不好,而是我想一個人住,就這麼簡單!」他是家中四個孩子的老大,從小就渴望擁有個人空間,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,所以一成年就離家獨居。
每天回到家,他喜歡隨手挑片CD,沉浸在悠揚的交響樂聲裡,把腦袋淨空。儘管公司還在刻苦經營,但他對未來依舊很有信心,「唱片可能會消失,但音樂不會!」在全球各地,像徐鵬博這樣的獨居者已經愈來愈多了,慢慢形成一股無法忽視的獨居浪潮。
瑞典有47%獨居戶 美國獨居比率增四倍
根據歐睿國際(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)調查,全球獨居人口從1996年的1.3億,到2006年正式突破兩億人,十年內增加了1/3。獨居最盛的地區在歐美國家,比率最高的瑞典,全國有多達47%的獨居戶,首都斯德哥爾摩還被封為「全球獨居首府」,近六成住宅都只有一個人。其他如北歐各國、英國、法國、日本等,都有30%以上的獨居比率。
去年,紐約大學教授克林南柏格(Erick Klinenberg)出版《獨居時代》(Going Solo)一書,更引起熱烈討論。書中指出,美國成年人中,從1980年代有1800萬人獨居,現在已經超過3000萬人獨居。今日,只有一人的獨居戶,不但取代核心家庭跟已婚頂客族(Double Income No Kids),成為美國家庭最大組成,占全體家戶數的比重,更從1950年的9%倍增到28%。「這是從二次大戰嬰兒潮後,最大的人口變遷!」克林南柏格描述。
以前大家認為,獨居者是離群索居的怪人。但《獨居時代》反駁,現在大部分獨居族都集中在全美各大城,如紐約最精華的曼哈頓,就有半數人口一個人住。這般景象,跟以前美國夢提倡的郊區洋房,可謂大相逕庭。
「樂單」運動!全台單人戶逾1/5
從國際看台灣,檢視生育、婚姻、家戶等統計資訊,不難發現,台灣正邁向獨居的全球洪流。首先,台灣不婚不生的現象已經不是新聞,還一度跟德國並列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國家。過去人家說「30拉警報」,但國內30~34歲婦女的有配偶比率,卻從30年前近九成,狂跌至2012年的53.2%。2012年15歲以上單身人口超過960萬,比起2006年增加100萬人。龐大的單身人口,不僅造成出一批「樂單族」(quirkyalone),連帶使一個人住的獨居蔚為風潮。
翻閱主計處最新資料,2010年台灣的一人戶近163萬戶,在10年內成長快1/6,目前占全台家戶數的比重,已來到22%。更驚人的還在後面,一人戶的數量,只比兩人戶略少3340戶,以些微差距屈居全台第二大家庭組成!或許不用幾年,獨居戶就會成為台灣家庭結構的最大主流。
聚集大量獨居人口的台北市,2011年調查發現,全市有高達32%的單人戶,比例應是全台最高。台北市都發局局長邊泰民估算,若加上沒登記戶籍的「北漂族」(中南部北上的移居人口),或外地來的跨區工作者(如外籍勞工、派外商務人士),台北市起碼有40萬獨居戶。
中壯年、高齡跟上潮流 觀念大解放!獨居成為人生選項之一
值得注意的是,獨居者樣貌也出現變化,不再是傳統認定的年輕未婚者。從年齡來看,過去最大宗的獨居者,出現在35~44歲(24%)這塊區間,現在已上調到45~54歲(22%)、65歲以上(23%),55~64歲,則是獨居戶增加最快的年齡層。
外界常以為,獨居者多是學生或剛出社會的小資族。但最新統計資料卻指出,34歲以下的獨居者只占了1/5。獨居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或人生過度階段,反而往上蔓延到中壯年跟高齡族群。從婚姻狀態更發現,過去獨居族裡只占9%的「離婚或分居」,比重已經飆高到17%。十年來多出的23.7萬獨居戶,離婚或分居就貢獻了14.1萬戶,顛覆以往的「會獨居,是因為結不了婚」的刻板印象。
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楊文山則指出,從老化趨勢來看,「高齡女性」將是台灣未來最大的獨居族,因為女性平均壽命較高,老伴一走,就成了喪偶的獨居戶。而再過十年,台灣將發生婚姻「擠壓」現象,適婚男性會比女性多出近50萬人,這批「剩男」也是值得關注的獨居人口。
獨居也能享受人生 不再是不得已選擇
為何有愈來愈多獨居人口?來自傳統家庭與社會觀念的解放,讓樂於單身、享受一人生活,也能成為人生選項,而非逼不得已的痛苦決定。前年出版小雜誌《練習》探討「一個人」現象的自轉星球社長黃俊隆,從台中北上打拚的他,是超過10年的資深獨居族,2004年創辦「一人出版社」,開始一個人的創業旅程。
這個題材黃俊隆醞釀四年,因為一個人即便擁有許多親友,「但最終、最重要的關係,還是跟自己。一輩子花最多的時間,可能就是獨處。」「要不要結婚、做什麼工作、跟別人住?這些問題都要自己思考,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或別人的期待!」黃俊隆認為一人生活的風潮,反映個人從社會價值體系的掙脫,近來興起的中年轉職、返鄉創業或不婚不生,都從這股趨勢衍生而來。「所以大家突然發現,有許許多多的一個人,會義無反顧地去做一件事!」他說。
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蔡淑玲更建議,人的一生一定要有獨居經驗,「只有在獨居時,你才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?想要怎樣的生活跟環境?」
多重驅動力 人類不再依賴群居生活
不少人擔心,假使單身與獨居太盛行,將造成人口負成長,有礙國家與市場的長期發展。但從歐美國家高得嚇人的獨居比率,可發現新一波獨居潮的成因,來自社會安全網絡、創意經濟、網路科技、都市化、長壽革命等強大推力。
剛從美國考察回來的蔡淑玲分析,歐美的獨居比率高,就是來自完善的社會福利與社區支援,很多獨居聚落或單身公寓,就在購物中心或地鐵站旁,不僅擁有極佳生活機能,更是當地的黃金地段或文創中心,不會被貼上負面標籤。
獨居多年的東方線上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舉例,「LINE已經變成我們家的客廳了,」她跟退休的爸媽、還有工作忙碌的小妹,平常見面機會不多,但每天都會用LINE分享彼此的生活,互動時間比以前還多。現在只要到臉書按個讚,或用通訊軟體互通聲息,就能隨時跟親友聯絡。科技的發達與帶動,無形中賦予獨居者更多社交空間,讓他們可隨時「切換」參與社交網絡,不會感到寂寞。
你該正視的新課題 潮流擋不住!開始適應一人化社會
令台灣人望之興歎的高房價壓力,也是推動獨居潮的原因之一。一名30多歲的網路公司主管感歎,這麼多六、七年級生甘於單身、獨居,除了追求自由,「看到房價那麼高,如果要結婚、生小孩,怎麼買得起30坪的房子?」一想到這些無解又無奈的大哉問,只好繼續過一個人的日子,起碼能維持既有的生活品質。
學習一個人生活 創造新的相處模式
坐在松山機場附近的咖啡廳,68年次的兩性議題作家貝莉,正分享自己的獨居史。她換過四間房子,從小套房換到20多坪公寓。獨居八年的她覺得,現代都會很適合獨居,她最愛用免費配送到府的網路購物,覺得是對單身女子最友善的服務。常跟單身粉絲交流的她笑說,以前的人十多歲結婚,但只活到60~70歲。現在的人壽命長到80~90歲,所以晚幾年結婚很合理。她反倒覺得,「麻煩的是,如果兩個人都已習慣獨居,結婚後該如何適應兩人生活?」
貝莉的擔憂,36歲的設計師Oliver真的碰上了。他一個人住長達15年,32坪大的住宅有自成一格的設計邏輯,如家具走北歐古董風,連衛生紙都得呈塔狀整齊擺在馬桶上。他曾在家專注畫圖,整整兩天沒出門,完全不覺無聊。
去年Oliver步入禮堂,「最大困擾是除了衣物間的櫃子,沒地方放老婆的東西。」他苦笑,老婆一度受不了他的習慣,想到隔壁租屋,當起「鄰居夫妻」。現在每逢週末,當老婆外出聚會,就是他最快樂的時候,彷彿又回到一個人的日子。
寫過《是的,我單身》一書的媒體人蘭萱也觀察,高齡或弱勢的獨居族,是政府該處理的社會問題。但以熟齡面貌跟創意階級重新出現的獨居者,就是一種新的社會風潮。「台灣現在的單身跟獨居現象,已經超乎社會的想像了,大家都沒注意到這塊人口的成長!」
進入21世紀,獨居已經不等於「繭居」,反而是你我必須重新了解的社會變遷。如同《獨居時代》呼籲,「我們都還在學習一個人生活,並且在學習過程中,不斷創造新的生活方式。」
歡迎來到一個人的全新世界!
0 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