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不在網軍,是價值信念!

12/03/2014 09:25:00 上午

撰文者:盧諭緯  發表日期:
激情的周末結束了,不論結果是滿意或是失望,但終究有了答案。在許多的政治評論都提到,網路或說是鍵盤世代,改變了這一場選戰。特別是最受矚目的台北市市長選舉,柯文哲應用網路數位工具,打了一場漂亮的非典型選戰,然後,很多評論說,國民黨是輸在沒有網軍,以後要加強佈署。看到這樣的說法,我笑了,真的,問題不在網軍,而是價值信念。

數位工具?其實一點也不創新

如果要談數位科技對這次選戰的影響,我不會用「創新」來形容,而是執行力很不錯,很多地方都到位。從工具的角度,柯文哲這次所使用的工具,與兩年前的總統大選相比,其實差別不大,Facebook、LINE、Youtube,這些社群工具,在當時早就出現,而且也被廣泛使用,甚至在三月的學運時,運用的靈活度,就我來看還比此次來得高。相較之下,這次柯文哲陣營亮點,反而是開放官網API,將手中的資料開放,讓支持者去幫他將訊息盡可能的極大化傳播。
但要做到這一步,坦白說並不容易,10月時我曾有個機會與柯文哲訪談,他也不諱言,一開始也擔心,如果被拿去Kuso,或是變成對手攻擊的素材怎麼辦?後來與幕僚談過後,他相信,如果你心存善念,想要改變事情,全世界都會來幫你!從選舉結果看,似乎回應了這樣的說法。
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
(photo/柯P新政網路截圖)
另一個問題就來了,這些工具其實都是開放的平台,柯文哲能用,其他人也能用,但為什麼效果差這麼多?今天我看到一則新聞,國民黨籍的宜蘭縣縣長候選人邱淑媞出來喊冤說,自己也有經營Facebook粉絲頁,而且還是不假他人之手自己寫,但是都沒有人按讚。

為什麼要幫你按讚?

是了,這就是關鍵。為什麼沒有人按讚?如果將候選人也看成一個商品,在商業世界經營粉絲團的小編都知道,粉絲團的經營,不是把訊息發出去就好,而是要確定你想要溝通的粉絲是誰?你希望傳達的共鳴價值是什麼?與你的受眾間的情感關連又是什麼?一味的推銷,反而讓人更反感。
比如說宜蘭縣,也許是我刻版的印象來解讀,宜蘭縣縣民在乎的,應該是能面對面接觸的機會,大於在網路上的Facebook接觸,或者說,比起都會區,對宜蘭縣民而言,Facebook並不是他們主要接收訊息的管道。沒有搞清楚自己要跟誰溝通什麼,投入再多,真的,一切只是白費力氣。
再比如連勝文,他在Facebook上的訊息露出也不少,不過從我非常不客觀的個人Facebooke觀察,出現的正面訊息,很多是連陣營自己下的廣告或贊助貼文,而相對負面的訊息,都是我朋友轉貼分享,這一來一往的傳播影響力,不用多說,大家都知道。
為什麼大家都說某些人的壞話呢?一定是有網軍!我又笑了。前幾天,我唸小學的女兒跟我說,她也好想當鄉民,我說,你有在上網吧?那你就是鄉民啦!她有點似懂非懂,但這就是事實。每個上網的人都是看熱鬧的鄉民,都是把訊息傳播的網軍。

只要有網路,人人都是鄉民

對於傳統的思維,特別是典型媒體思維,習慣的還是一種由上到下的單向守門式思考,但現在以網路為核心的傳播形式,是一種點對點的分散式架構,在舊的架構中,只要單一節點失靈偏差,就會造成整體系統癱瘓。這也是許多人對傳統媒體報導不滿,因為只要老闆或總編一聲令下,新聞就不是新聞了。
但在點對點的架構中,不只是傳播組織內的成員,只要是對某個議題有興趣的專家們,就可以在原有的訊息上,不論是主動在PTT上爆卦,或是在Facebook上回文,立刻就有新的論述誕生,直接參與行動。這也是為什麼,這段期間,許多打臉文的出現,MG149的攻防就是有趣的觀察。
面對多樣的訊息,做為網絡中的成員,也可以開始有更多的面向,去思考、比對每一則訊息背後的意義,而不再像以往,媒體說什麼,我們就照單全收,這也是為什麼,網路與傳統媒體所呈現的世界,是平行的存在。
如果以資訊系統的概念來類比,就是只要每個節點裝載了相同的通訊協定(Protocol),這個網路就可以自動運作,不需特別人員下指令;甚至,原本不同群的單位組織,只要有了部份成員或意見主張的連結,馬上合併成一個更大的網,傳播效果立刻十倍速展開。
但同樣的,也往往會因為意見不合,很快又碎裂成各自獨立的網絡。別再問網軍是誰,別再替「婉君」貼標籤,只要你能上網與朋友Facebook互動,與朋友在Line群組聊天,分享Youtube影片,每個人都是網軍啦!
也因為人人能行動,所以它不會是能夠被數人頭的團體,沒有人知道這個團體規模究竟有多大,自然也就無法用傳統的「經營」概念來看待,它可以被經營,但必須是有一致性的清楚價值,且持續性的溝通互動,而不是選戰的兩個月來沾個醬油就會成事。
當然這裡面也有系統的風險,因為每個人都有其價值偏向,且也喜好看到與自己立場相近的說法,再加上Facebook或其他平台所謂「大數據」演算法,你多數時候都會看到與你相近的觀點,某些時候,往往會造成小圈圈之間的取暖自high,誤以為這是外在環境的輿論氣候。所以當面對眾多訊息來源時,反而更要提醒自己,抱持一種質疑的態度再去轉貼分享,而不是讓訊息任意的流散。

很重要說三次:價值、價值、價值

還有,別以為網軍都是年輕人(如果年輕人的定義是20~30歲學生的話),更多的反而是像我這種,50歲以下的上班族,上有父母,下有年幼孩子,工作忙盲茫,但我們也因為工作的關係,社會歷練多,專業知識夠,看著世界變化如此快速,而台灣社會卻因為被許多舊思維綑綁而跨不出去,我們的確對現狀不滿,想要改變,而網路平台是我們最便利的參與工具,將朋友的分享,再加上自己的評論觀點,意見很容易就滑出去了囉!
所以什麼會打動我們?是價值信念。柯文哲很多地方其實也有待商榷,比如對女性的言論,甚至或多或少還是有著專業精英不自覺的驕傲,但在選戰中,大家看著他靠著認真讀書成為被台灣社會尊崇的醫生的成長歷程,再從口拙甚至有點白目的醫生,努力學習政治領域知識,讓自己進化,他將所有資訊公開,落實不插旗、不跑宣傳車、傳達出真誠、努力、不斷學習進化的價值主張,對於每天努力想要讓自己跟社會變好的中產階級而言,的確很有吸引力。參與桃園市中壢區市議員的綠黨候選人王浩宇,也是類似的狀況,有明確的主張,社群工具就能將價值擴散。
今天,柯文哲開始落實政見,將競選經費公開,並邀請全民參與,公開遴選勞動局長,立刻就有民間團體出來質疑,委員多是公會代表,缺少女性、外籍勞工等代表,合理性與正當性不夠,這是一個有趣的辯證開始。我支持柯文哲公開透明、全民參與的主張,但公開透明與全民參與,重要的是一種價值討論的過程,特別是在目前仍是代議制的情況下,最後的決定與責任承擔,還是得回到柯文哲身上,而不該一切都丟給全民決定,不然我們何必選巿長?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得好,但我真的期待因這場選戰,我們可以真正從看熱鬧的鄉民,變成有價值意識的公民。
文章來源http://www.bnext.com.tw/article/view/id/34567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意見